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得香港成就亦回報香港

    哲人其萎,泰山其頹。6日凌晨,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於香港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字伯濂,號選堂,系享譽海內外嘅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其學茹古涵今,貫通中西,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喺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中國學術界曾先後將其與錢鍾書、季羨林並列,稱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
饒宗頤逝世
    饒宗頤生於廣東潮州一個儒商之家,家學淵源,父親以宋五子之首周敦頤為佢命名,希望佢能宗法大師。家中嘅「天嘯樓」藏書數萬冊,饒宗頤自幼徜徉其間,誦讀經史、文賦、詩詞;兩位伯父存有眾多碑帖、拓本和畫作,令佢能夠習書作畫。其字自有風骨,行草書融入了諸家豪縱韻趣,被稱為「饒體」,而佢最愛描繪嘅荷花,則有「饒荷」之稱,畫出了周敦頤所寫「出淤泥而唔染,濯清漣而唔妖」嘅高潔神韻。
    香港系饒宗頤嘅福地,喺戰亂時期,香港讓大師能夠潛心治學,喺呢度完成了大部分研究著作。饒宗頤曾講,香港開放而自由,對學術研究者非常包容,令佢嘅研究平台變得非常開闊,有機會與各地學者交流,還可以到世界各地考察學習。正系咁嘅客觀條件下,饒宗頤開創了「東學西漸」嘅學術風氣。
    饒宗頤喺香港威望頗深,本地有數個建築和機構均以饒公命名。在位於香港青山道嘅饒宗頤文化館外,有一方蓮塘,幾株蓮花喺冬日含苞待放。從北京嚟嘅游客杜女士6日告訴記者,自己景仰「北季南饒」,因為家住北京大學旁邊,以前常常能見到季羨林。呢次嚟香港也特意拜會饒宗頤文化館。唔想竟聞得饒公仙逝嘅消息。
    香港成就了大師,大師也回報了香港。金庸講過:「香港有了饒宗頤,就唔得講系文化沙漠。」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對中新社記者表示,自己喺九十年代初與饒公結緣,後尾代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一直支持饒公嘅研究工作。
    喺2002年香港經濟低迷時期,饒宗頤將其手書嘅心經贈予港人,以鼓舞士氣。李焯芬就與各方聯系,希望能夠搵到一塊合適嘅石頭雕刻,可惜香港嘅環境氣候令石壁容易風化。於系特區政府將墨寶轉化為戶外大型展覽,選址於大嶼山天壇大佛附近,落成了由38支木柱組成嘅《心經簡林》。
    李焯芬回憶,饒宗頤系一個虛懷若谷嘅人。喺心經簡林落成後,佢告訴饒公,大嶼山氣候潮濕,木柱可能比較容易腐爛,饒公大度回答「呢世界上有乜系唔會壞嘅?人也會衰老,何況木條。」
    香港特區政府前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對記者講,饒宗頤一生都喺追求自己所熱愛嘅研究,在學術道路上鑽嘅很深,理解透徹,而且始終保有赤子之心,呢種氣質能夠感染身邊嘅人,讓人覺得幸福而平靜。
饒宗頤香港逝世
    許曉暉講,饒宗頤喺香港留下許多墨寶,系有形嘅文化資產;再加上佢所著嘅典籍,傳承了中華文化;佢對學術嘅嚴謹態度和熱愛,可以感染下一代,系寶貴嘅精神遺產。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對記者講,饒宗頤系中國文化嘅符號,系香港一面文化嘅旗幟。佢嘅成就系僆攞之唔盡用之唔竭嘅寶庫,佢嘅奮斗和自強唔息嘅精神,畀後生很大嘅啟發。
    李焯芬講,饒公愛荷,不僅因為其系花中君子,還因為荷葉喺一支莖上打平,代表着一種對於中華文化嘅承擔。
    饒宗頤認為,21世紀系中華文藝復興嘅時代。經書系中華民族文化精華嘅寶庫,重新認識經書嘅價值,對現代人有極大嘅啟發作用;呢個時期也系西學東漸嘅年代,東方嘅學術與藝術思想,會對西方產生巨大嘅影響。
    大師嘅逝去,代表着一個時代嘅終結。同時,也系下一個時代開始嘅序章。饒公有詩雲:「萬古唔磨意,中流自喺心。」以求系、求真、求正嘅精神,追求立德、立功、立名,國學方可立足於世,實現中華文藝復興,呢個系饒宗頤畀後世留下嘅無窮盡嘅思想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