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投票予建制助推動良政善治

  香港新聞網3月10日電 3.11立法會補選投票在即,學者袁彌昌近日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指出,近年“泛民”的角色已變為議會“反對派”,政策研究能力逐步退化,難影響政府施政,呼籲選民尋求理性務實路線,改變兩極化和欠缺互信的政治生態,鼓勵年輕化和轉型中的建制派推動良政善治。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至今,推動一系列新政,香港劍拔弩張的政治氣氛有所好轉,但亦有不少選民把改變香港的希望,寄託在“泛民”身上。袁彌昌分析指,香港政壇在後政改時代的一大重要特徵,在於“泛民”充其量只能在議會內擔當“反對派”角色、政治生存空間有限,而長年擔當“反對派”令其政策研究能力逐步退化,難以有效影響政府施政,“泛民”的歷史角色正步向終結,其存在意義已由過去的積極抗爭,淪為如今的消極抗爭,難言再有何積極或進步意義。

  發泄式投票無助施政

  另一方面,袁彌昌認為,傳統上建制派較多講立場、做表態,政治論述缺乏實質內涵,而今次補選建制派繼續力捧年輕新一代,可見其尋求向更理性、務實轉型的意圖,若這一轉型配合建制派一直以來的優勢與潛力,例如政策研究能力、紮實的地區工作、與政府的密切關係、與中央的暢順溝通,相信建制派將更有效影響政府施政、改善政策,並帶動符合香港民情、又不衝擊“一國兩制”的社會變革。

  袁彌昌表示,今次補選的一大背景,是“港獨”和“自決”派遭遏制、被拒之議會門外,這不僅顯示中央對“一國兩制”的堅定不移,也反映中央最基本的政治底線,而在新一屆特區政府釋出諸多善意的情況下,選民與其再因應個別刺激性事件、發泄式投票及釋放帶有挑戰意味的政治資訊,不如尋求理性、務實路線,開創新政治局面,改變兩極化的政治生態。

  袁彌昌強調,當前香港政治的最大問題在於欠缺互信,假如“泛民”受到民意激勵、向更進取的抗爭路線轉向,只會迫使建制派隨之傾向天平的另一端、以穩守基本盤,進而影響中央和特區政府對香港形勢的判斷,長遠而言,香港將無從走出對立撕裂、相互鬥爭的政治僵局。

  反之,若選民以選票給予轉型中的建制派正面鼓勵,相信局面會有不一樣的發展,而這種民意鼓勵更會促使建制派理性議政,對政府施政是其是、非其非,推動良政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