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點解叫香港
香港點解叫香港。關於「香港」一名嘅由嚟,歷史上有各種各樣嘅傳講和記載,至少有10種之多,若要講出邊個最准確,還真唔容易。呢首先要從香港之別名「香江」講起。
據講早年喺香港島東南部嘅石排灣,有一條島上最大嘅溪澗,流注入海,島上居民和過往船只常喺此汲水,因其水質清甜甘香,聞名遐邇,故有「香江」之美稱。由系,香江流注入海嘅港口也就成為「香港」了。
另有一講卻系與海盜有關。相傳古時候有個叫香姑嘅女海盜,武藝高強,貌美如花,占據本島,落草為生。因此,該島便名為香姑島,簡稱為香島,「香港」一名即由此演變而嚟。之不過,此講似不足信。且唔講人們系否樂於接受海盜為地名,僅系香港地區有籍可查之海盜歷史,「香姑」呢股海盜,既非最早,也非最大,影響也甚一般。早喺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今屬香港地區嘅大嶼山一帶,便有鹽民「不堪鹽法苛擾,人海起事」。此後,歷代均有「海盜」活動。僅以《新安縣志》所載明代著名盜魁,嘉靖年間就有許折桂、溫宗善、何亞八;隆慶年間有曾一本;崇禎年間則有李魁奇、劉香等。而清代海盜活動更為甚之,其中尤以嘉慶年間嘅張保仔為著,成為南海一帶屈指可數嘅盜魁,其規模與影響遠比香姑為大。
然香姑嘅傳講卻亦非全屬無稽之談,呢大概系從劉香嘅故事演變而嚟嘅。據《新安縣志》等史籍所載,明末崇禎六年至八年(1633-1635年),有一股勢力頗大嘅海盜以香港島一帶為基地,賊船竟有兩百余艘之多,四處劫掠,並曾先後攻入南頭、新會、江門等地,其盜魁就系劉香。後經數年圍剿,才為鄭掂之父鄭芝龍所鎮壓。
此外,民間還流傳着咁嘅一個神奇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個紅香爐從海上漂流到海邊天後廟前,當地居民以為呢個系天後顯聖,便把佢供喺廟里,因而把呢個地方稱為「紅香爐港」,簡稱「香港」,呢梗系只系傳講而己。之不過,每年嘅天後誕辰日,至今仍系香港地區最為隆重嘅節日之一,對於漁民嚟講更系咁,佢哋認為天後系漁民嘅守護神,因此,天後廟前常年香火唔絕,尤以大廟灣佛堂門嘅一間為著。目前,全港嘅天後廟唔下廿四間,據講信眾多達廿五萬,影響可謂唔小。另據史籍記載,喺康熙、雍正年間,清政府就曾派兵喺呢一帶駐守,設立「紅香爐汛」,呢倒系事實。
之不過,「香港」一名嘅由嚟,目前多數人仲系傾向於「莞香」講。
「莞香」就系廣東省東莞縣所產嘅一種香料(自唐肅宗至德二年至明神宗萬歷元年,香港地區隸屬於廣州東莞縣)。從植物學嘅分類而言,此「香」屬瑞香科植物,即所謂「土沉香」。古稱蜜香樹,常綠喬木,產於我國南部,歷史上廣東之東莞、香山、德慶、海南島等地均有分布。另種「沉香」,也稱「伽南香」奇南香」,產於印度、泰國、越南以及我國台灣等地。中醫學上用含有棕黑色樹脂嘅樹根或樹干經干燥後加工而成,用途頗廣,古時又以其作為制作其他多種香制品嘅重要原料,且系歲時供神、上貢嘅佳品。
據有嘅史家研究,當年嘅莞香貿易,已頗具規模,其產品多數先運至九龍尖沙嘴,用船渡海而集中於港島東南部嘅石排灣,然後換載大眼雞船運往廣州,再度嶺而北,遠銷江浙一帶。因此,尖沙嘴古時也稱「香涉頭」,而石排灣呢個轉運香料嘅港口也就被稱為「香港」,港口附近嘅村庄也就稱為「香港村」了,只系清初以後,歷經戰亂、遷界,老樹被毀,新苗唔繼,一度頗負盛名嘅東莞種香制香業才漸漸地成了歷史嘅陳跡。至於以「香港」一名嚟稱呼全島嘅,嗰仲系很久以後嘅事情。依家,廣義上嘅「香港」,更系指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在內嘅成個香港地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