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民政廳幫767名流浪者回家

  (原標題:廣東民政廳幫767名流浪者回家 人臉識別助兄弟重逢)

  廣東民政廳幫767名流浪者回家 人臉識別助兄弟重逢林耀星的父親與失散15年的兒子重逢,忍不住掉下眼淚

  對流浪乞討人員而言,“回家”是永恒的主題。臨時救助是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流浪乞討人員的臨時救助是民生兜底的重要一環。在所提供的救助中,“回家”是最大的目標。

  今年1月15日起,廣東省民政廳在全省範圍開展流浪乞討滯留受助人員尋親返鄉專項行動,通過新聞APP、電視、報紙等方式發布尋親公告,主動協調公安機關開展指紋、掌紋、人像比對等科技尋親服務,深挖細查尋親綫索。1月15日至3月31日,省民政廳成功幫助767名流浪乞討滯留受助人員找到家人。在尋人中,公安部門的人臉識別技術幫了大忙。

  人工智能讓漫漫尋親路走上“捷徑”

  如何能快、精、准地幫助流浪乞討滯留受助人員尋親返鄉?借助人臉識別系統等高科技手段成功尋親是專項行動的一大亮點,這也標志著廣東救助尋親專業化又邁進了一大步。

  作為省內首批接入公安核查系統專綫的救助管理站,在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警務室內,駐站民警取出警用手機,打開“核查通APP”的人臉識別功能,對著一名流浪受助人員的照片“刷臉”。10秒後,手機屏幕上出現了20名形似人員的身份信息。其中一條相似度90%以上的人員信息引起了工作人員梁光楣的注意——“林耀忠(化名),廣州從化人”。

  這與在救助站內一位有精神疾患、自稱“林耀星(化名)”的男子名字僅一字之差。自2002年林耀星接受救助以來,救助站工作人員嘗試通過詢問、刊登尋親公告、協調公安部門采集DNA比對等各種辦法為他尋親,但一直無果。

  “會不會是名字搞錯了呢?”在這次“刷臉”比對出的20條結果中,梁光楣抓住了這條綫索,到轄區派出所通過廣東省公安綜合信息查詢系統找到了林耀忠的戶籍信息,通過聯系當地村委輾轉找到了林耀忠,林耀忠確認:“林耀星是我的雙胞胎弟弟!”最終,通過與從化區救助站聯系,今年3月26日將林耀星護送返鄉。當林耀星父親看到失散15年的兒子時,忍不住掉下眼淚:“一直以為他不在人間了,沒想到還能見到他。”目前當地村委已幫助林耀星恢複戶籍、協助他辦理低保,林耀星已回歸家庭與父母共同生活。

  原為公安系統專用的人臉識別技術,怎樣更好地應用到民政系統裡,為受助對象尋親?

  廣州市救助站市區分站的“尋親能手”摸索出一套“攻略”。“流浪乞討滯留受助人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正常說話、提供有效信息的;一類是有精神疾患、智力殘疾的,無法正常表達,這就體現出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最大優勢。”接觸“核查通”人臉識別技術只有短短一個多月,心細如塵的80後“尋親能手”梁光楣有了自己的見解:“警察教我們主要觀察鼻、眼、嘴、下巴、面型,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表情和神態很難捕捉,五官會根據神態和表情變化;所以,重點結合眉毛、耳朵、頸紋判斷更有參考價值,不易受表情影響。”

  尋親能手各懷絕技 有人可以過目不忘

  在本次專項行動中,近70%案例是由廣東各級民政隊伍中湧現出的一大批精通業務、責任心強的“尋親能手”通過詢問、分析、核實身份信息成功尋親的。

  尋親是一份精於毫厘、嚴絲合縫的工作,有時,唯一的綫索只是受助者不經意間說過的一句話、一個詞。這支以“60後至80後”為主力的隊伍橫跨醫學、管理、統計等不同專業,他們有的在人臉識別方面有獨特見解,有的精通利用3D街景地圖尋親,有的通過口音識別、用愛關懷用心感化的手段抽絲剝繭分析信息,有的找出戶口注銷、“死”而複生的受助人員……尋親能手巧妙破解種種謎團,讓失散親人的家庭破鏡重圓。

  “白坡鎮南村、大理村,南村鎮白土坡村,海東鎮南村劍川縣沙溪鎮東南村……”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在2010年收治了一名有精神疾患、自稱“張一強”(化名)的流浪男子,在回答救助站工作人員詢問時給出上述錯亂無章的地址信息。

  救助站工作人員先後聯系多地派出所,但都無果,也試過聯系公安部門查詢戶籍信息,在報紙、全國救助尋親網上發布尋人公告,但都無法核實身份。

  “多次到派出所查詢都沒結果,可見沒有他的戶籍信息;他多次提到家鄉在雲南大理,可以初步判定是大理人,但由於離家時間長,不排除有些地名已變更,所以對不上。”救助站80後尋親能手李信賢細心分析後,想到利用手機3D街景地圖APP上清晰的河流、村莊圖景來勾起受助者的回憶。

  張一強說出了十幾個地名,李信賢都在地圖上逐一查找,并詢問“村鎮附近最出名的地標是什麼?有什麼河流、山峰?”再根據回答逐一排查。“查到白土坡時,看到附近有河流,有地標白龍廟,這些他都有印象了。如果不看著地圖問,他完全說不出來。”經過幾輪鑒別,李信賢初步得出一個比較詳細的地址,後來核實了地址為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雞足山鎮甸頭村委會白土坡村,工作人員將張一強護送返鄉。

  “臉盲終結者”過目不忘

  3天時間瀏覽近5000條人像信息,春節前夕,廣州市救助站救助管理二科副科長胡偉聰最終在“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中找到了離家多年的流浪人員“廣口水”的真實身份。

  “廣口水”在2015年10月由廣州市天河區沙河派出所民警護送進入廣州市救助站市區分站,2016年4月轉至廣州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由於智力有障礙,他既不會說話,也不會寫字,工作人員無法獲得有效信息。

  但胡偉聰沒有放棄。今年1月,他登錄“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點擊每個省份、每張人像照片逐一比對。“我也不知道他來自哪個省,只能每個省都點開看。”在瀏覽數據庫8000多條信息的2/3後,胡偉聰終於在檔案庫的湖南省失蹤人口數據裡發現一位署名“黎阿牛”(化名)的照片與“廣口水”極為相似。他馬上通過平台聯系親屬,同時將黎阿牛的信息提交公安部門查找戶籍信息。今年2月6日晚,黎阿牛的父親和兄長從東莞趕來將他接回家。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