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讀書讓中國人閱讀更快樂

  香港新聞網4月23日電 據新華社報道,打開寧夏大學生楊菁的手機,微信讀書APP被放在顯著位置,每天通過這個APP閱讀電子書籍一小時以上已成她的生活常態。

  方便、快捷是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相比最大的優勢。但楊菁卻更看重電子閱讀的交互分享功能,就如同在一個虛擬空間裏和一群人一起讀書,知識的互補和思想的碰撞時時處處皆有,書自然讀得更“實”更“深”。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中國政府在全國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建設“書香中國”。根據《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2017年中國人均閱讀圖書數量相比從前有了大幅提升,其中電子書達到10.1本,紙質書達到7.5本。

  記者採訪發現,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閱讀過程中,越來越多讀者傾向於“組團”閱讀。人們會在電商平臺留下評論,會通過社交平臺分享閱讀書目和進展,會通過特定的讀書群發表自己的見解或疑惑……

  薄荷閱讀是近來備受追捧的英文閱讀APP,讀者付費購買長達百天的閱讀課程。選擇當期課程的全國甚至全世界讀者會進入同一個微信群,每天會有老師在群裏講解當天閱讀章節涉及的知識點,包含單詞、句子翻譯,作者生平、書中背景知識等。

  “很認同老師對蓋茨比的分析,很多人認為他愚蠢,卻更突顯了他的難能可貴。”網民“laila”在閱讀完《偉大的蓋茨比》後,在400多人的微信群裏說,“感謝老師的分析,有種回到大學課堂的親切感。”

  而他的“同學”、來自河南洛陽的網民“Lisa”則說:“喜歡這樣的課堂,參與討論的是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朋友,都是很有思想的人。”

  在線下,這一趨勢則表現為日益火爆的各種讀書沙龍。

  今年24歲的薄鈞中是成立於2015年9月的樊登讀書會寧夏分會負責人之一。這個讀書會提出“每年一起讀50本書”,目前僅寧夏地區就吸引了3000多名會員。

  “線上讀書,線下分享。平均每週都會有一次線下分享會,參與人數十幾到三十幾人不等。”薄鈞中說,線下分享會越來越受歡迎,從剛開始三個工作人員“服務”一兩個讀者到現在“剎不住”,兩個小時的分享會往往延長到三四個小時。

  他認為,分享需求和擴大朋友圈是讀書沙龍火爆的關鍵因素。“幾個經常參加沙龍的讀者已經形成了‘鐵關係',他們的話題也不再局限於讀書。”

  銀川本地媒體《銀川晚報》每月舉辦一次公益讀書沙龍,就某一話題邀請知名專家與讀者“面對面”分享。比如22日的沙龍主題是“方寸之間說紅樓”,涉及名著《紅樓夢》和由其衍生的集郵文化。

  “讀書是很私人的事,但跟公開分享並不矛盾。可以‘先私後公’,然後‘公’再帶動‘私’。”《銀川晚報》公益沙龍相關負責人齊雨說。

  寧夏媒體人周聖奉同樣組織着一個青少年閱讀推廣項目——童閱會。每次活動邀請十幾個家庭就一本書或一個話題進行交流,參與觀眾人數多、想法多,訪談、朗誦、表演甚至快閃,形式不斷豐富。

  周聖奉認為,讀書沙龍是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讀書的人,另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讀書的人。我們所做的就是讓第二種人逐漸意識到讀書的重要,並開始讀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