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看牙哭鬧不止,新手爸爸手足無措,醫生建議這麼做!
牙醫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情——小朋友上醫院看牙醫,要麼哭得呼天搶地,要麼死活不肯坐上牙椅,而家長的表現也是情態萬千、神色各異,一些新手爸爸要麼手足無措,要麼心疼得掉眼淚,也有“嚴父狠爸”,在旁側目而視、嚴厲呵斥的。在醫生看來,這些做法都不正確。小朋友初次看牙無小事,一旦初次留下慘痛經歷,勢必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給今後的正常診療埋下隱患。與其一開始就上了孩子的心,不如家長提前做點工作,掌握一點小竅門,就可以讓看牙這件事徹底改觀。
從小養成好習慣:定期看牙醫
牙齒保健是一輩子的事情,應當從小抓起。在歐美髮達國家的孩子,從小就接觸牙醫了,所以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也應當培養孩子的這個習慣,要建立起這樣一個觀念——“不一定非得有病痛才去看牙。這是一種對牙齒的保健和保養。定期上醫院,一是可以熟悉牙醫工作的環境,消除恐懼心理;二是能夠和牙醫建立長期、良好關係,並且最好定期預約同一位醫生,這樣他對您孩子的情況更熟悉,也能有一個總體的把握,遇到問題時能給出更全面的建議。
孩子小難配合治療最令人頭疼
許多家長看孩子乳牙長得不齊,覺得等換恆牙后再考慮,這種觀念本身就是錯誤的,必須糾正。因為,如果從小未能養成科學的清潔口腔、健康護齒的習慣,而當前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們吃的零食也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家長們稍不留意就容易造成傷牙毀齒的慘痛事故,等到看牙醫時才後悔莫及。
因為兒童看牙齒又不像大人,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想將一位哭鬧不休的病童,變成合作無間、毫無畏懼的配合醫生治療的小患者,簡直比登天還難。在口腔醫院,兒牙科的醫生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因為給孩子看牙,不僅需要醫生高明的技藝,也需要具備足夠的耐性和技巧,同時還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扮演好他們自己的重要角色。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將直接加重或減輕孩子的苦痛和牙醫的困難。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兒童牙科治療須知》,作為牙醫對父母們的忠告,希望能給“老司機”或者“新手奶爸奶媽”們帶來一點啟發:
治療前:
1.不說慘痛經歷。不要在子女面前訴說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痛苦治療經驗,它會使孩子產生先入為主的恐懼感。哪怕父母自己飽嘗苦頭、談牙色變,帶孩子看牙時也請不要緊張,裝也要裝出輕鬆來。
2.不要欺騙孩子。不要騙孩子說“只是給牙醫叔叔看看而已”,因為牙醫生肯定不會只是看看而已,謊言很快會被揭穿。孩子堅持要問去醫院干什麼,可答“等牙醫叔叔看完之後才會知道”。
3.不使用賄賂手段。不要用賄賂的手段騙孩子上醫院,應逐漸使他明白看牙齒的重要性,認識到定期檢查口腔與口腔衛生保健是自己的責任。類似於“你如果肯看牙醫生,我就買玩具或口香糖給你。”“讓牙醫生弄好你牙齒裏面的蛀牙,你就可以吃你愛吃的東西了。”等等許諾,都不是理想的選擇。
治療時:
1.不要以為一次能完成。不要抱有“在一次治療時間內完成多項治療工作”的幻想。小孩子的耐性有限,一次治療時間不超過20-30分鐘為佳。
2.注意用詞妥當,別恐嚇孩子。不要提“拔,打針,注射,痛”等讓孩子恐懼的字眼,可用“拿,上”等字代替。如“今天把牙蟲拿掉,今天上不上麻藥”等。
3.配合牙醫,保持安靜,面露微笑。褒獎小孩子可以,威脅或責罵絕對要不得。目的是使孩子與牙醫建立穩定、良好的單向溝通關係。
4.培養孩子獨立性。孩子治療兩三次之後,如已習慣治療環境,父母應盡可能退出診療室,如此可以養成孩子的獨立性,同時他會很高興自己長大了,被尊重了。
5.營造輕鬆的氣氛。當治療過程中需要麻醉時,請你神情自然輕鬆,千萬不要為了安慰而拉住子女的手,說“沒關係,一點痛而已,忍耐一下。”如此一說,將使原本輕鬆的狀態變得緊張。
6.相信牙醫的判斷。牙醫有時會用柔和但有威勢的語調喝令孩子,這多是孩子有些不端行為,為免小孩受到傷害,必須用較獨斷的方法來處理。家長不要驚訝,也不要出聲,這隻是控制小孩行為的一種方法,並不是牙醫在發脾氣。
治療后:
1.及時給予鼓勵。治療過程中孩子如果哭了,不要責怪,應說“雖然有哭,不過你很勇敢地完成治療。”如果沒哭,可說“今天好厲害喔,一點都沒哭。”但是不要買東西賄賂。
2.留心麻藥的減退。如果治療過程中上了麻藥,回去2-3小時內注意孩子,勿讓他咬破嘴唇。因為此時嘴唇尚未恢復知覺,孩子因好奇會一直咬,咬破了也不知疼痛。
牙科小Tips: